• czt000000/2025-01124
  • 〔〕 号
  • 2025-06-23 10:49:46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

发布日期:2025-06-23 10:49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国有资产配置,是指单位为保证履行职能、促进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配备资产的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指的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纳入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阶段、日常资产管理过程中利用预算一体化系统等全链条管理体系更为精准地完成各项相关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对进一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意义深远。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的现状

2018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财资〔2018〕98号),对资产配置标准方式、相关预算申请审核批复和相关预算执行与调整进行了明确阐述。2024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强化制度执行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的通知》(财资〔2024〕155号),对做好资产配置管理、依法依规编制和审核资产配置相关支出预算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具有深刻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级财政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和通用办公设备、家具用具配置标准等规定,为构建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通用办公设备及家具等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使用,加强预算全过程管理,并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资产配置预算工作也日益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有力地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推进资产配置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资产配置预算的推进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凡是利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的均需要编报预算,仍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不及时报送或者报送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对资产配置预算未深入理解。目前部分单位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由办公室或者财务部门兼管,各部门管理责任不明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多头管理,造成管理内耗,导致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独立性和严肃性。由于财政部门与各单位信息不畅通,重资金、轻资产的现象仍然存在,资产配置预算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资产配置预算的效率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在日常管理中重使用、轻登记的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单位未严格按照要求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如资产的具体明细信息未登记或者登记不准确,造成了账实不符等情况,导致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同时受谁占用、谁拥有的陈旧观念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资产配置与职能履行不匹配,导致资产超标配置、资产沉淀为无效资产等问题出现,存量资产配置流转机制割裂化的现象导致资产配置预算难以规范执行。

3.配置标准不完善影响资产配置预算的实施

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是资产合理优化配置的核心关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各行各业,数量庞大、规模不一,资产管理盲点较多,制定一套满足众多单位且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难度较大。特别是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专业性强、专用设备多,资产配置预算工作存在较大困难。此外,执行缺乏弹性也影响了资产配置预算效果。部分单位在编报过程中存在漏报错报、配置信息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配置预算难以有效开展。目前资产系统中的配置标准具备强制性和滞后性,未考虑机构编外人员、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缺乏灵活性,无法充分满足单位履职需要。

三、加强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有效实施国有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实现资产和资金的优化配置,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使用,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履职和有效运转。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预算管理,重点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1.强化责任意识,树立资产管理理念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牢固树立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意识,合理配置资产资源,强化管理监督工作,切实履行维护资产安全的主体责任,明确全面责任人、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及责任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机构职能作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管理职责、流程,做事有章可循,通过从上到下的方式,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管理,实现资产与资金监管同步。二是完善人员岗位设置,在部门和单位内部明确责任分工,通过政策宣传、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使其能掌握和了解相关管理制度、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建立业务群等渠道加强财政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

2.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实现配置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必须将资产配置预算与资产使用和处置相衔接。对资产配置申请,优先考虑通过调剂和共享解决,避免国有资产重复购置,以充分发挥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完善公物仓制度,丰富资产配置模式,优化资产配置执行机制,由谁占有、谁使用转向共享使用,避免资产闲置不用、重复购置、低价处置等问题发生。通过规范仓储管理、科学运作,避免因维护保养不力、长期闲置等原因造成的资产贬值,提高资产使用价值,延长资产使用期限,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通过盘活资产存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规范处置程序,夯实配置管理基础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是做好资产配置管理的基础、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方面。一是狠抓资产使用、出租出借、处置管理工作,强化资产处置审批,规范资产收益过程,增强资产处置透明度,明确单位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岗位责任追究制,重大资产管理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实行资产评估机制和资产处置公开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严格资产收益征管,对各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严格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足额上缴国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评价,不断探索新型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4.完善配置标准,提升配置预算效果

科学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是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资产配置申请进行公平合理审核的基础,进而提高预算编审工作的透明度。一是配置标准从易到难逐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应从办公设备、家具用具等通用设备出发,再逐步覆盖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用设备。同时配置标准要具有适度灵活性,比如学校中办公用的教师电脑和教学用的学生电脑要区分开,学生电脑不能仅按照通用办公设备的标准来配置。资产配置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单位人员和职能等相匹配,以保障单位履职的需要。二是配置标准要逐步展开,坚持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从严配置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相关配置标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配置运行机制

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下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资产配置管理的有效手段。建议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或监管平台,对国有资产进行实时掌握、动态跟踪,同步反映单位资产变动,实现国有资产全过程动态化管理,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国有资产全过程监督,提升监管效率,形成监管合力。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算一体化系统,优化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实现配置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确保资产管理责任可追溯、依据充分以及资产管理模块应用便捷、准确可靠,为财政部门实施国有资产配置预算管理提供现实依据,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责任编辑:

相关附件: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 上一篇:
  •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