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喀什地区通过政府债券资金与产业政策双轮驱动,实现了从棉花种植到棉纱生产再到服装制造的“三级跳”式全产业链发展。这一战略不仅重塑了区域产业格局,更成为南疆经济发展、就业增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债券资金精准投入打造三大产业标杆。喀什地区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展现出精准的战略布局,通过政府债券资金的定向投放,成功打造了高端制造、绿色印染和智能纺纱三大产业标杆,为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2025年间,喀什累计投入政府债券51.6亿元聚焦打造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打造1个国家级和6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债券资金如同产业发展的“血液”,被精准输送到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一是高端制造标杆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喀什经济开发区投入10亿元资金支持,重点培育高端坯布产业集群。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个性化厂房和现代化生产线,满足不同类型纺织企业的特殊需求。通过“筑巢引凤”,经济开发区成功引进8家具有行业领先技术的纺织企业,其中7家已在2024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产绵纱8.25万吨、高档坯布约1200万米,产值达到15.6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62.43%。二是绿色印染标杆打造,巴楚县投入债券11.7亿元建成喀什地区首个印染产业园,配备了先进的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解决了传统印染行业高污染的发展瓶颈。目前,园区已形成棉纺织规模200万锭、织布规模2100台、成衣加工能力300万件、印染线10条、棉籽加工能力18万吨的产业集群。吸引了72家企业入驻(其中加工型企业69家,商贸型企业3家)。三是智能纺纱标杆,莎车县7.6亿元打造区域纺纱集群,万锭用工降至25人,2024年全县纺织产业装机纺纱产能66万锭,占全地区纺纱产能(477万锭)13.8%;产量约6万吨,以纯棉纱产品为主,主要生产S32支。园区纺织产业企业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家。
二、三大突破彰显资金效益。一是经济规模突破,七个园区累计培育规上纺织企业11家,其中岳普湖就占10家,规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30亿元(含全产业链),同比增长85%,巴楚县全产业链税收增速65.38%,领跑全区。二是就业质量突破,通过延链补链,推动棉花籽加工、高端坯布等细分领域发展,七大园区带动就业约7万人(占全地区工业就业35%),其中当地居民就业占82%;巴楚县“总部+卫星工厂”模式新增就业岗位6700个,月均工资达4500元;岳普湖县实现“每万元财政投入带动0.83个就业岗位”。三是产业链突破,形成从“棉田到成衣”完整链条,巴楚县棉花年加工能力提升至165.6万吨,拥有喀什棉花纤维检验所和3大棉花储备交割库,总静态库容110万吨,年收储交易皮棉89万余吨,并成立纺织企业第三方监管库。2024年认定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自治区棉花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成从“棉花种植-纺织-印染-服装”的完整产业链。
三、创新机制释放政策红利,多维度赋能产业升级。喀什地区通过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了“资金+技术+人才+绿色”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一是“债券+园区”模式,强化基础设施与集聚效应。依托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重点完善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缩短企业投资周期。通过园区规划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一体化基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二是“产业+培训”模式,破解用工瓶颈。深化职教资源整合,联动全地区24所中职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纺织专业定向班,联合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年均输送技能人才近万人。三是政策叠加优势,释放“新九条”红利,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喀什地区优质棉花棉纱基地和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建设。
下一步,喀什地区将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目标,强化园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通过债券资金倾斜、“一站式”审批等机制,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在“新九条”政策支持下,力争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