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喀什高水平对外开放,喀什地区统筹安排2.4亿元政府债券资金专项支持红其拉甫、卡拉苏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为口岸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一、资金精准投放,项目建设全面提速。2.4亿元债券资金采取“靶向投入”模式,重点支持三大项目,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一是红其拉甫口岸搬迁建设项目(一期)和卡拉苏口岸海关货检场地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新建智能化卡口、查验扣留库、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综合查验楼及业务用房等,全面提升通关效率和监管能力,优化货物查验流程,缩短通关时间。二是卡拉苏口岸前哨综合检查室建设项目0.4亿元。新建边检库、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配套场地硬化及附属设施,强化边境管控能力,保障口岸安全高效运行。
二、经济效益显著,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建设不仅完善了口岸功能,更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多重经济效益,形成“投资-建设-运营-收益”良性循环。一是就业拉动效应突出。施工期间累计用工超800人,其中本地农民工占比60%以上,发放工资约700万元,有效促进居民增收。当地建筑商、机械租赁公司受益,累计产业维修、租赁等费用约10万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二是口岸旅游和“工地经济”激活周边服务业,“喀喇昆仑公路旅行”推动民宿、餐厅和工艺品商店发展机遇,吸引游客“打卡”,体验“中国味道”。同时项目建设期施工人员集中消费推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增长,累计产生经济效益约54万元。三是长期贸易促进效应显现。以红其拉甫口岸为例,做为中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口岸,从2024年起实现常年开放,2024年当年出入境人数突破6万人次。2025年1-6月出入境车辆3449辆次,货运量2.64万吨,货值2.13万美元;出入境人数1.48万次(通关数据由口岸工作人员现场统计,最终数据以海关公布为准),从通关情况看,陆路运输以成为中巴货运优先选择的方式,成本比海运或空运出境更有优势。
三、财政杠杆撬动,助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债券资金投入口岸建设,充分体现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一从短期看:通过基建投资直接拉动就业、消费,缓解地方经济下行压力。二从长期看:优化口岸功能,吸引更多跨境贸易和投资,为喀什“边民互市结算模式”提供保障,对塔什库尔干机场航空口岸有潜在支撑作用,形成“通道+枢纽+产业”的发展格局。下一步,财政部门将聚焦加强资金绩效监管,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工,同时谋划二期债券申报,支持智慧口岸、跨境冷链物流等新业态。
2.4亿元债券资金的投入,既是“真金白银”的硬件升级,更是喀什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关键落子,随着红其拉甫、卡拉苏口岸能级提升,一条更高效、更智能的“一带一路”黄金通道正加速成型,为喀什乃至全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